11月21日,有网友反映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混乱,当地村民和游客可随意进出。11月22日,保护区管理处就此事回应新京报记者称,工作人员已劝离现场人员,后续将加强巡护和值守。
网传视频显示,保护区设有围栏,但门被打开,人员可随意进出。保护区内,不少人在打捞海产品,有摊贩售卖水果、经营海上项目等。围栏上挂着告示牌:本区域属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,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开展桨板、摩托艇、赶海等海上活动,违者重罚。
11月22日,保护区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就此事回应记者称,保护区有围栏,也已上锁,“可能是当地村民把锁砸开,自行进入。之前出现过这种情况,但碍于没有监控,抓不到人。”这次接到相关反馈后,工作人员已赶往现场,规劝保护区内人员尽快离开。目前,保护区内已无赶海活动和经营行为。
该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,管理处成立于1990年,下设大东海、西岛、亚龙湾三个保护站。大东海站管理小东海、大东海、鹿回头等海域,此次事发地位于小东海。大东海站共有4名工作人员,“保护区海域广阔,但人员不足、资金匮乏,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。”
公开资料显示,保护区位于三亚市南部近岸海域,总面积85平方公里,是我国首批五个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,以保护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为主,人们在保护区海域内共监测统计到海洋生物447种,造礁石珊瑚共12科27属101种,常见的有团块滨珊瑚、鹿角杯形珊瑚等。2021年,石珊瑚目下的所有种类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。
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表示,应禁止赶海的民众进入珊瑚生长区,“赶海时,人们会去捞海胆。海胆以藻类为食,如果没有海胆,珊瑚礁可能会长满藻类,这对珊瑚的生长非常不利。”此外,翻珊瑚礁、捡拾贝类,也会对珊瑚构成伤害。他建议,有关部门应加强监控技术措施,对保护区实行全覆盖,及时有效地做好监管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