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(jian)证黄土(tu)高原上四千年前的(de)古(gu)都,石(shi)峁博物馆开馆,遗址,城址,考古(gu)
2023-12-07 02:52:48
石(shi)峁遗址地处黄土(tu)高原北部、毛乌素沙漠(mo)南缘(yuan),距今4300—3800年,是一座超大型石(shi)砌城址。
11月29日,位于陕西省(sheng)榆林市神木市的(de)石(shi)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,这(zhe)标志着作为“中华文化探源工程”重要遗址的(de)石(shi)峁遗址考古(gu)发掘、研究保护获得阶段性结果。
据悉,石(shi)峁博物馆基(ji)本陈列以“中华古(gu)国·文化王都”为主(zhu)题,经过“巍巍石(shi)峁”“王者之城”“都邑生(sheng)存”“赫赫之名”四大版块,全(quan)面、立体、真(zhen)实地展示了(le)石(shi)峁遗址考古(gu)结果和遗产价值,体现了(le)石(shi)峁文化在我国文化劈头构(gou)成的(de)多元性和发展历程当中的(de)重要价值和独(du)特职位。

石(shi)峁遗址
澎湃旧事(shi)了(le)解到,石(shi)峁博物馆展区面积5943平方(fang)米,展出石(shi)峁遗址出土(tu)和石(shi)峁文化时期出土(tu)的(de)玉器、石(shi)器、陶器、骨器、石(shi)雕石(shi)刻(ke)和彩(cai)绘壁画等各(ge)种宝贵文物688件(组),最有目共睹的(de)是石(shi)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的(de)多件石(shi)雕。

石(shi)峁博物馆
镇馆之宝之一的(de)“大型神面石(shi)雕”长2.5米,重1吨以上,石(shi)雕两头是一个正神面,额(e)头间有三角形装潢。结合两侧的(de)侧面刻(ke)画图像,专家推(tui)断该神面头戴鹰冠,额(e)间三角形装潢为鹰嘴(zui),嘴(zui)的(de)上方(fang)是鹰的(de)羽毛,彰显了(le)石(shi)峁先民(min)的(de)精(jing)神信仰和价值寻求。
“神面立柱石(shi)雕”表面呈(cheng)圆柱体,石(shi)柱正反各(ge)采用浮雕技法雕刻(ke)一个神面,正反神面在眼形、嘴(zui)形和齿形上都有区别。柱顶也雕有图案,中央有个小圆窝,专家推(tui)测可能在当时有祭祀器物插在上面。

展厅外景

展厅外景 图源:博物馆圈

展厅外景 图源:博物馆圈
石(shi)峁遗址考古(gu)发掘
石(shi)峁遗址地处黄土(tu)高原北部、毛乌素沙漠(mo)南缘(yuan),距今4300—3800年,是一座超大型石(shi)砌城址。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(fang)米,相当于6个故宫,其由皇城台、内城、外城三重城垣组成,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发现的(de)最早的(de)形制完备、结构(gou)清楚、保存齐备、规模最大的(de)史前城址。经考古(gu)发掘,城防设施、工事(shi)修建、大型墓地、手工业(ye)作坊(fang)等遗迹一一面世,并(bing)出土(tu)了(le)数以万计(ji)的(de)文物。

石(shi)峁遗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(bao)镇 绵亘在秃尾河河岸(an)上
公开资料(liao)表现,考古(gu)学者初次存眷到石(shi)峁遗址是在1958年。时年,陕西省(sheng)开展第一次全(quan)国文物普(pu)查,“石(shi)峁山遗址”(即今石(shi)峁遗址)初次被考古(gu)事(shi)情者记录。根据对调查信息及采集陶片等标本分析,调查队认为在石(shi)峁、雷家墕大队一带有一处新(xin)石(shi)器期间龙山文化遗址,遗址东西约四华里、南北约六(liu)华里,包(bao)括(kuo)三套(tao)城,以位于石(shi)峁大队皇城台洼地的(de)“头套(tao)城”最为清楚。
1992年,石(shi)峁遗址被陕西省(sheng)人民(min)政府宣布为省(sheng)级(ji)重点文物保护单元。此后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、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、神木县文体局等多家单元先后不下数十次对石(shi)峁遗址进行调查,征集了(le)一些具有龙山期间特性的(de)陶器、玉器及大量细石(shi)器等遗物。2006年,石(shi)峁遗址被国务院(yuan)宣布为第六(liu)批全(quan)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元。2011年,石(shi)峁考古(gu)调查事(shi)情全(quan)面启动(dong)。2012年,石(shi)峁考古(gu)发掘获得国度文物局答应(ying)。
石(shi)峁古(gu)城外城墙遗址
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院(yuan)长、石(shi)峁考古(gu)队领队孙周勇在《多学科、多角度视野下的(de)石(shi)峁遗址考古(gu)发掘与研究》一文中介绍,公元前第三千纪是中华文化劈头、多元一体魄(po)局构(gou)成的(de)关键时期,以石(shi)峁遗址为代表的(de)龙山时期规模远大的(de)城址、气势恢(hui)宏的(de)宫室修建、庞大的(de)城防设施、精(jing)致的(de)石(shi)雕与玉器等高级(ji)级(ji)遗存的(de)发现,标志着晋陕高原已进入高度发达的(de)文化阶段。
文章称,石(shi)峁遗址的(de)庞大考古(gu)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,展现了(le)与中原地区面貌迥然有其余栖(qi)身(shen)形态、丧葬(zang)习俗(su)、精(jing)神信仰、社会形态等多样性特性,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(le)学术界对文化的(de)观点和判(pan)断尺度,是探索早期国度构(gou)成、国度形态与社会结构(gou)、生(sheng)业(ye)体式格局与生(sheng)产技能、地区互动(dong)与文化交流、人群迁徙与族群融合等庞大成绩的(de)重要实证。考古(gu)学研究注(zhu)解,以石(shi)峁遗址为中心都邑的(de)石(shi)峁集团,活跃于公元前2300大公元前1800年之间,其族群活动(dong)以陕东南部、山西中北部、内蒙古(gu)中南部为核(he)心,权(quan)势范围在20万平方(fang)千米摆布,代表了(le)一支(zhi)生(sheng)存在我国北方(fang)地区权(quan)势强大的(de)社会集团。

石(shi)峁遗址的(de)祭祀坑(keng)

石(shi)峁遗址外城东门
关于石(shi)峁城址的(de)性质,在学界及公众中有许多观点,个中“石(shi)峁古(gu)城即黄帝部族居邑说”尤为令人注(zhu)视。孙周勇在该文中写道:“作为石(shi)峁发掘的(de)主(zhu)持人,石(shi)峁城址的(de)性质成绩明显是不容回避的(de)。因(yin)为考古(gu)学注(zhu)重实物资料(liao)的(de)积累与分析,在没有获得充分内证性材料(liao)支(zhi)持的(de)情况下,我们不偏向于过早地将考古(gu)学文化或某一遗址背后的(de)族群与上古(gu)历史人物的(de)对照匹配。截至目前,我们只是强调,各(ge)种迹象注(zhu)解,石(shi)峁城址已经跨(kua)入王国都邑阶段。在没有获得更多证据之前,可将石(shi)峁遗址定义为’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北方(fang)地区政体的(de)中心’,是距今4000年前后大河套(tao)地区社会的(de)政治(zhi)、经济、文化及宗教中心。”

石(shi)峁遗址示企图
经国度文物局答应(ying),从2012年起,石(shi)峁考古(gu)队对古(gu)城遗址进行了(le)零碎的(de)调查与发掘。考古(gu)表现,石(shi)峁城址以其巨大的(de)规模、多重的(de)结构(gou)、远大的(de)修建和大量高级(ji)级(ji)遗物,已经成为早期城市并(bing)具有国度形态。
作为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(de)重要组成部份,石(shi)峁遗址是研究我国早期文化和国度劈头异常重要的(de)实证,为理解中华文化劈头、多元一体魄(po)局构(gou)成的(de)历程提供了(le)全(quan)新(xin)的(de)资料(liao)和独(du)特的(de)证据。
2022年12月,石(shi)峁遗址成功(gong)列入第四批国度考古(gu)遗址公园名单,远大的(de)石(shi)峁国度考古(gu)遗址公园建设将持续展开。2023年11月29日,石(shi)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,这(zhe)标志着作为“中华文化探源工程”重要遗址的(de)石(shi)峁遗址考古(gu)发掘、研究保护获得阶段性结果。
石(shi)峁遗址出土(tu)的(de)10件核(he)心文物

石(shi)峁遗址皇城台
石(shi)峁城址由皇城台、内城、外城三座基(ji)本完备并(bing)相对独(du)立的(de)城垣构(gou)成,城内密布宫殿修建、房址、墓葬(zang)、手工业(ye)作坊(fang)等遗迹,城外数座人工修筑的(de)"哨所"类(lei)修建遗迹,城门、城垣及大型修建均由石(shi)头包(bao)砌,防御(yu)性体现得异常明显。
遗址出土(tu)了(le)陶器、玉器、骨器、铜器、石(shi)雕、壁画和纴(ren)木等大量重要文物。
1.陶鹰

陶鹰 高50厘米 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 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在我国北方(fang),鹰平常被认为是神的(de)使者或化身(shen)。石(shi)峁陶鹰发现于具有宫城性质的(de)皇城台,可能与王权(quan)或宗教祭祀等活动(dong)有关。
从出土(tu)情况看,陶鹰在当时遭到了(le)有意(yi)的(de)破坏,可能是石(shi)峁晚(wan)期统治(zhi)者废弃了(le)之前与陶鹰相关的(de)信仰或习俗(su),反衬出陶鹰在石(shi)峁早期文化中作为精(jing)神图腾(teng)的(de)重要性。
2. 双(shuang)人面石(shi)雕

双(shuang)人面石(shi)雕,直径约50厘米,高近(jin)1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石(shi)峁城墙上砌有大量的(de)石(shi)雕构(gou)件,雕刻(ke)技艺成熟,阴刻(ke)、浮雕、圆雕,技法多样。主(zhu)要纹饰有人面纹、动(dong)物纹、神兽纹和多少纹等,多见(jian)对称式构(gou)图。
双(shuang)人面石(shi)雕
石(shi)峁石(shi)雕展现出了(le)早期我国的(de)文化高度和艺术水平,并(bing)对商周青铜器的(de)造型装潢艺术发生(sheng)了(le)重要影响。
3. 口簧

口簧,长8-9厘米,宽1厘米,厚0.1厘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簧是世界性的(de)原始乐器,也是罕见(jian)于我国先秦文献的(de)远古(gu)乐器。簧多以骨或竹子制作,由簧鞘、簧舌及拉线等组成,以口腔作为共鸣器,经过拨动(dong)弹性簧舌振动(dong)发出的(de)基(ji)频音及其谐波音来演(yan)奏曲调,是汉唐铁簧、明清口琴的(de)前身(shen)。
目前考古(gu)发现的(de)簧主(zhu)要分布于北方(fang)地区,与古(gu)代游(you)牧民(min)族和草原文化有关,陶寺与石(shi)峁均有发现。石(shi)峁骨簧主(zhu)要出土(tu)于皇城台遗址,与骨笛、骨管哨、陶球哨一路,构(gou)建了(le)石(shi)峁宫城的(de)音乐形态。
4. 骨针

骨针,长2-10厘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石(shi)峁遗址中出土(tu)了(le)上万枚骨针,复原了(le)骨针制作的(de)全(quan)流程"制作链(lian)",从骨料(liao)处置(zhi)惩(cheng)罚到骨器制作,分工明确,步调清楚,属典型的(de)集中生(sheng)产与经管。
掌握(wo)核(he)心生(sheng)产技能的(de)手工业(ye)者被集中安置(zhi)于高级(ji)级(ji)贵族生(sheng)存区。骨针生(sheng)产量明显凌驾石(shi)峁古(gu)城生(sheng)产、生(sheng)存的(de)需求量,反映出石(shi)峁骨针制造业(ye)还承担着与周邻地区经过交换获得其他资本的(de)功(gong)能。
5. 陶鬲

陶鬲,口径22厘米,腹径49厘米,裆高14厘米,高43厘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陶鬲夹砂(sha)灰陶,陶色亮灰。直口,厚圆唇(chun),矮领竖直,袋足自领下鼓出,三足聚合于裆部,裆部有明显的(de)瘤状下凸。
器身(shen)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(de)梯形銴,其一位于裆部正中上方(fang),另外一位于对称的(de)袋足正上部。领部抹光,以下通体饰精(jing)密的(de)斜向绳纹,足内侧饰交织绳纹。
6. 石(shi)刀

石(shi)刀,长10厘米,宽4.2-6厘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石(shi)刀是石(shi)峁遗址中罕见(jian)的(de)石(shi)制对象。石(shi)刀上不见(jian)用于收割禾本科动(dong)物构(gou)成的(de)大量长而直的(de)线状痕,说明不是收割对象,而可能用在制作发酵酒或其他食(shi)物步调中的(de)初期阶段,如加工固体状态的(de)酒曲。
7. 纴(ren)木

纴(ren)木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石(shi)峁遗址中,有横向插入墙体用于支(zhi)持的(de)木头,构(gou)成"木骨墙筋",固定墙体、防止(zhi)滑坡垮塌。这(zhe)种用途的(de)木头在宋朝《营造程序》中被称为"纴(ren)木"。石(shi)峁城墙上的(de)纴(ren)木多见(jian)于较高的(de)墙体内。

纴(ren)木
此前,一般认为在汉代才开始利(li)用纴(ren)木技能,石(shi)峁纴(ren)木的(de)发现将其出现时候大大提前,是石(shi)峁先民(min)先进筑城技能的(de)真(zhen)实写照。
8. 壁画

壁画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在石(shi)峁外城东门"内瓮城",东、西、南三面墙体内侧发现了(le)成层、成片分布的(de)壁画残块,总数近(jin)200块,是迄今为止(zhi)国内出土(tu)数量最多的(de)史前壁画。

壁画
石(shi)峁人利(li)用毛笔之类(lei)的(de)软对象,将以铁红、铁黄、炭(tan)黑和土(tu)绿四种颜色组成的(de)各(ge)种多少图案绘制于白灰面底上,注(zhu)解我国早期壁画的(de)基(ji)本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至迟(chi)在4000多年前已基(ji)本建立。
9. 玉钺(yue)

玉钺(yue),长20厘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陕西省(sheng)考古(gu)研究院(yuan)藏
"藏玉于墙"是石(shi)峁文化极为特殊的(de)景象。在城墙修建历程当中,石(shi)峁人将玉牙璋、玉钺(yue)、玉刀、玉铲等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。

玉钺(yue)
这(zhe)种用玉看法和做法,表现了(le)石(shi)峁统治(zhi)者希望城址平稳永固的(de)愿望。
10. 玉牙璋

玉牙璋,长27.4厘米,宽5.7厘米,厚0.7厘米,出土(tu)于石(shi)峁遗址,故宫博物院(yuan)藏
玉牙璋已受沁为黑褐色,通体光素,首(shou)端(duan)刃部内弧,锋利(li)。近(jin)刃部打磨内凹。柄部两侧各(ge)出一小齿牙,柄端(duan)一孔,单面钻。
牙璋在新(xin)石(shi)器期间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,其可能泉源于生(sheng)产对象,后渐渐演(yan)变,成为一种礼(li)节性兵器的(de)象征。《周礼(li) · 典瑞》云:"牙璋以起军(jun)旅,以治(zhi)兵守。"
站在石(shi)峁遗址的(de)土(tu)地上,我们好像可以听到历史的(de)呼唤。石(shi)砌城垣诉说着古(gu)人的(de)智慧(hui),宝贵文物为我们打守旧向已往(wang)的(de)韶(shao)光之门。
(本文综合自石(shi)峁遗址公号、央视旧事(shi)、澎湃旧事(shi)此前报导)